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人才培育谋新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深耕人才培育,以“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推动技术平移等措施,着力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人才队伍,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在南疆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莹
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拉尔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师部所在地,也是三五九旅传承地。
近年,南疆兵团区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兵地各族群众对就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释放。
围绕“大病不出疆”的目标,2021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新疆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
3年多来,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和应急为一体的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各项医疗指标显著提升,以微创手术同比增长40.62%、日间手术同比增长180.82%、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43.1%、转外就医患者同比下降54.46%、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81项等亮眼数据,持续吸引南疆乃至全疆患者前来就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深耕人才培育,以“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推动技术平移等措施,着力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人才队伍,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在南疆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作为浙大邵逸夫医院首批派驻专家,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新伟初到阿拉尔,就发现科室重症处置能力非常薄弱——一台脑疝手术、一次脊髓肿瘤切除,患者都要辗转到乌鲁木齐甚至疆外求医。
李新伟随即着手规范诊疗流程,并协调多个科室逐步建立完善颅脑创伤多学科协作机制。不到一年,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神经外科独立成科,并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神经外科是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缩影。
3年多来,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帮扶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的普外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兵团重点专科从1个增至6个,师市重点专科由3个扩至14个,名医工作室由2个升至7个,建立了两个博士工作站,并完成8个临床科室分科、新设肿瘤科、健康促进中心等6个学科,学科体系逐步健全。
学科渐强的背后,是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在人才培育上的孜孜以求。
2022年挂职援疆、担任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副院长的李哲勇告诉记者,医院围绕人才培育,着重从“输血”和“造血”两方面发力。
李哲勇介绍,浙大邵逸夫医院采取“30(常驻)+2(每月选派2名专家轮流支援重点学科)+N(柔性)”的方式,根据当地疾病谱和医疗需求,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专家资源整建制输出。目前已累计派出常驻专家两批61人次、柔性专家275人次。
这些专家非常重视在传帮带教中提升当地医生的能力。
以李新伟为例,他会在日常带教中常常提及他的“床头教学法”,告诉年轻医生“科研不在象牙塔里,而在患者颤抖的指尖上”;每次查房,他会讲解、细化患者病情,帮助年轻医生学习诊断思路和诊疗方法;每台手术结束,他也会在更衣室多停留半小时,与年轻医生复盘手术缝合技巧等。
安书方是李新伟培养的科室骨干之一。安书方告诉记者:“李新伟主任不仅传授我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和严谨学术态度,还教导我们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大家都很受益。”
此外,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建立“青苗—骨干—领军”三级培养体系,分批次组织医护骨干人员到浙大邵逸夫医院进修学习,并举办各类学术交流培训班,传授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已累计为当地培养骨干人才80余名,引进紧缺型人才11名。
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李哲勇副主任医师配合杭州邵逸夫医院,
合力开展全球 5G 首例超远程机器人手术,惠及新疆患者(2023 年 6 月 18 日摄)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供图
推动技术平移
2025-08-05,浙大邵逸夫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梁霄在杭州,通过国产原研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与万里之遥的李哲勇合力,向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手术室内的机械臂发出手术指令,成功为一名当地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
这台跨越两地4600多公里的手术,开创了国内5G超远程医疗的先河。
切除肿瘤、肝脏……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杭州专家的指令通过信号传输到远程机器人手术已成常态,极大提高了南疆微创手术水平。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的微创中心,也因此获批成为新疆兵团首个微创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不仅治愈了患者,而且让当地医生在实战中学习到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规范、手术技巧等,相当于把“顶级手术室”变成“移动课堂”,帮助他们弥补技能短板。
“近距离”学习医疗技能之外,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还着力推动平移邵医模式,帮助本地医生学习、适应技术规范、诊疗标准、操作流程等,逐步养成规范化的诊疗习惯。
为进一步夯实人才培育基础,浙大邵逸夫医院与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之间已建立专家常态化派驻制度、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检验检查互认机制、医技科室技术能力同质化评价机制等,并运用5G技术,建立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MDT会诊机制等,为人才培育插上“隐形的翅膀”。
“平移邵医模式,实现两地医疗技术资源均质,是解决边疆各族职工群众看病难最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雷说。
系牢长效纽带
在患者口口相传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能医治疑难重症、能做高难度复杂手术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亮。
这份口碑的积累与影响力的扩大,背后是浙大邵逸夫医院派驻专家的付出。如今,首批派驻专家任务结束,但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长效纽带并未放松。
据了解,今年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成立“李哲勇博士工作站”,为连接两地医疗技术交流再添稳固桥梁。李哲勇表示,返回杭州他仍将通过“李哲勇博士工作站”定期回到阿拉尔,继续为这片土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最初来的时候,希望从实际出发,让更多先进医疗技术在阿拉尔落地生根,实实在在惠及患者。今后,新技术推广还要继续,人才培养更不能中断。”李哲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