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起就医新地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2025 年 4 月 26 日摄)华山医院福建医院供图
当新疆南疆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当陕西榆林突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被“抢”回生命……诸多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地区百姓的期盼,正借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步步照进现实。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统筹规划下,遴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的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医院作为依托医院,二者携手共建的项目医院。
布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逻辑,是以国家力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从高位的“水塔”向洼地进行科学引流、精准输送和高效渗透,最终实现其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配置。
据统计,自2019年启动以来,我国已累计批复五批共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这些在医疗版图上渐次布设的重要节点,正成为撬动区域医疗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力量,让国家级水平的优质医疗在资源薄弱地区变得更可及、更可感、更可依:
这些节点带来了诊疗新技术。截至2025年6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中西部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累计引入医疗新技术12600余项,其中2000多项填补省内空白。项目医院在当地开展的三四级复杂手术例数平均较上年同期提高33.3%,重点专科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持续提升,“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正从蓝图变成实景。
这些节点带来了科研新认知。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强大的多学科协作能力和临床转化平台,那些沉睡在病历本、检查单上的数据逐渐活化,为科研提供更多支撑。特别是一些扎根区域的“下沉式”科研,它们一头连着患者需求,一头接着技术突破,不仅让更多本地医生从科研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化了对疾病防治的理解,而且锚定科研的价值指向——更好解决区域患者实际问题。
这些节点带来育人新思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输出医院并非单纯选派专家短期坐诊,而是常通过“双导师制”“临床科研双轨培养”等创新模式,让本地医生同时对接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专家。并在真实病例的诊疗场景中,锤炼其学科整合思维和实战决策能力,帮助其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进而让优质医疗人才的种子在当地土壤中萌芽、扎根。
……
诊疗新技术、科研新认知、育人新思路等协同发力,让诸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快速隆起为区域医疗新高地、百姓就医新地标。截至2025年6月,累计1.26万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高水平医院的专家和业务骨干扎根中西部地区,面向当地及周边县、乡、村开展对口支援、业务帮扶等,累计服务418万多人次。一些地方跨省就医集中的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呼吸等专科领域,诊疗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飞跃,患者外转率明显下降。
在百姓切实获益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既是优质医疗资源从中心集聚到区域辐射的格局重塑,更是国家以制度创新托举区域医疗高地的鲜活实践。它是触及体制重构、利益重组、资源重配的深刻变革。其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不断完善。
筑牢协同根基。一方面,理顺权责机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要突破传统医院管理模式的束缚,探索建立输出医院、依托医院、地方政府等多方权责明晰、激励相容、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和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谋划机制创新。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激发各方持续投入、深度合作的积极性。
优化资源联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更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度融入并激活整个区域医疗的生态系统,成为驱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跃升的强劲引擎。这需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与区域高水平医院横向协作机制,鼓励开展跨机构、多学科协作,促进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强对区域内紧密型医联体疑难重症诊疗、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人才队伍建设等的指导,辐射带动区域内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
推动人才流动。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需要柔性引才和刚性育才的结合——既以特聘专家、双聘教授等形式吸引并稳定国家级专家定期驻点、远程带教,又依托“双导师制”“临床科研双轨培养”等方式加速本地人才成长。此外,还需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以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尊重人才价值的文化氛围等,形成人才聚集的强磁场。
强化技术支撑。充分发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破壁、赋能的双重价值,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乘数效应。可进一步谋划建设高水平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打通各级医疗机构数据壁垒,大力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智慧诊疗等,让技术创新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半径、提升区域协同效率、促进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从“千里奔波向外跑”到“安心就诊家门口”,从“急难愁盼看上病”到“优质高效看好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对医疗资源分布逻辑进行深层重构——让优质医疗资源跳出扎堆中心城市的惯性,沿着区域辐射的脉络形成更均衡的布局;同时,它也在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系统升级——打破地域壁垒、优化分工协作,让整个体系在资源流动中传递更公平的制度温度、释放更大的民生效能。
因此,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当每一个区域都能筑牢属于自己的、坚实可靠的医疗高地,当优质医疗服务成为亿万人民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国民健康必将更上层楼。□(文∣张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