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离不开中国
文 | 史湘洲 贾雯静
制造业是活的、有生命的,它不仅仅是机床、图纸,更活在制造工人、工程师的心头手上。有很多缄默知识、肌肉记忆,一旦从业的人离开,就难以接续。所以美国即便保有登月火箭土星5号的全部图纸,没有那个时代的高级焊工,也无法再次制造出同样的火箭了。
在整个工业制造领域,在最前沿的实践中,才积累下最新的创新和缄默知识,从根本上说,这些创新是人类工业文明进步的最新部分、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现在正热烈地活在中国。因为中国正从事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广、也最前沿的制造实践。比如飞机、高铁、电动汽车、航母、邮轮、LNG运输船、火电机组、太阳能发电系统、核电机组、风电系统、水电机组、5G、智能驾驶、特大桥、水坝、隧道,等等等等。
对于长期基于制造业发展的跨国公司而言,比赢得市场进而赢得利润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参与到人类最先进制造中,把握住最新进步,给未来找到生存下去的营养。
比如德国某制造业领军企业,自19世纪中叶从通信起步,先后涉足信号原件、测量技术、医疗保健、铸造、运输与铁路、发电等领域,反复出入数个制造行业。他们在这些行业积累起丰富无比的制造经验,最后将来自各个领域近200年积累下的工业控制模式、程序、工艺等知识,集成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这一产品上,由此成为这个世纪工业自动化转型的最大赢家。
如果这家企业不参与到中国的最新实践中,那么其制造领域最新的制造模式、工艺组合、程序创新,从哪里来?面向未来生存的制造业经验积累从哪里来?
所以最了解中国制造能力的BBA等德国车企,最坚定抱紧中国。他们通过反向合资,以德国汽车制造能力,包装中国新能源车颠覆式创新,以参与全球汽车业竞争。这是他们谋取未来生存的必然之路。这也是在欧洲市场,德国大众上半年赢得新能源车竞争优势的底层逻辑。
中国拥有全球无匹的场景富矿,加上中国多层级、网络化的制造业组织形式,强大的产业生态体系已基本构成——在顶层,国家电网、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链主企业发挥技术引领、辐射与资源整合作用;中层集聚着数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坚与工艺优化;底层则是由数以百万计中小厂商构成的柔性制造网络,凭借模块化生产能力实现快速响应,这种协作体系形成强大的根系,具备参天大树般的技术高度,拥有盘根错节的供应链韧性,能够充分组织起全球需求。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近年来,中国工程师力量持续壮大,大学、科研院所角色逐步转换,产学研配合走深走紧,创新要素不断丰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渐渐完善,资本—创新链逐步打通。上下一心,越来越多领域步入“无人区”,0到1的原始创新成为常态,再加上在关键领域“饱和式投入”的科研模式,中国在全领域、全维度实现行进式全面突破,其后效还远未释放。
这冰山一角的一个侧面,是2022年中国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已经世界第一。
广大制造场景、科研场景组合,今天,中国制造已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多维度突破的立体循环格局,制造业复合能力全球最强,且持续发力。
越往后,离开中国,就越意味着失去多样化的工业场景。当中国企业持续构建起基于中国引导力的“新全球化”,不与中国为伍,会面对市场主导地位的动摇。
世界制造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然显露,并酝酿着更深的迭代。未来,全球与中国的连接会越来越紧密,形成全球发展新范式。中国将以综合制造优势推动全球资源高效、充分整合。这带来的将不止是财富,就像非洲百姓喜欢太阳能供电的电动车一样,这将让全世界更多普通人充分享受低价工业品红利,这一惠及全人类的福祉,必然由中国及其伙伴共同创造。□